「人才政策」不能取代「人口政策」

回覆文章
emily
文章: 19531
註冊時間: 週五 6月 24, 2022 7:01 am

「人才政策」不能取代「人口政策」

文章 emily »

「人才政策」不能取代「人口政策」
社評 社評 2023-07-12


持續數年的移民潮仍未見遏止跡象,單計去年,香港已流失逾二萬七千名中小學生。行政長官李家超承認,適齡入學人口減少是結構性問題,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不同人士考慮離開香港,但亦有相當大數目的人口移入,他相信「最壞情況已過」。特首表示,本港出生率相對低,政府正構思方法鼓勵生育,以延續社會發展的需要。

按照教育局最新公布的《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》數據推算,截至二〇二二年九月的過去一年內,逾二萬七千名中小學生不再留港升學,錄得近年高峰數字;若由二〇一九年九月至二〇二二年九月計算,中小學生人數累減達六萬八千名。教育局指出,根據人口數字推算,已預計學齡人口減少並非過渡性,而是結構性,未來將持續檢視中小學學額,制定相關措施。
除了中小學之外,幼稚園也湧現退學潮,截至二〇二二年九月的過去一年內,至少六千五百名幼稚園生不再在本港升學,流失率超過百分之六。幼稚園校長、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認為,家長計劃移民時,普遍會預留時間讓子女適應新環境,因此幼稚園低班(K2)的退學人數最多。她估計,幼稚園生移民退學的情況將在未來幾年持續,即使趨勢緩和,仍無法重新填補已經流失的學生,對整體生源不樂觀。
李家超聲稱政府正構思方法鼓勵生育,具體方案怎樣?暫時無從稽考。如果參考外國做法,應該離不開「利誘」一途。譬如香港的長期競爭對手新加坡,誕下第一名及第二名新生嬰兒的父母可獲一萬一千坡幣(約五萬九千港元)的現金獎勵,第三名及其後的每名新生嬰兒,生育獎金增至一萬三千坡幣(約七萬七千港元)。此外,新加坡父母可享稅務回扣、育兒假期、託兒資助和預購組屋優先權,首次置業的話甚至有高達十九萬坡幣(逾一百一十萬港元)的政府津貼。
特區政府從來缺乏清晰的人口政策,每每「見一步行一步」,毫無一貫性可言。見到人口老化就鼓勵長者回內地退休,見到勞動人口不足就輸入外勞,見到出生率低至世界第一,就加推來港投資移民計劃。關於鼓勵生育,早於二〇〇三年出爐的《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》已明言「香港特區政府不宜透過施政鼓勵生育」。前人沒有種樹,後人無法乘涼,如今李家超口中的鼓勵生育究竟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,待有宣布再論。
立法會在五月三十一日辯論由選委界梁毓偉提出的「制訂全面人口政策」無約束力議員議案,促請政府釐定全面的人口政策,為青年人打造適合組織家庭的社會環境,以應對香港所面臨的種種問題。很可惜,議案得不到政府積極回應。既然適齡入學人口減少是結構性問題,那麼在人口政策含混不清的情況下,作為「未來社會棟樑」的人才庫愈來愈凋零,亦是結構性。當一個社會缺乏新陳代謝,未來前景難言朝氣勃勃。
無獨有偶,近日網上傳出一份廣州市共青團發表關於「四不青年」的文件,指出廣州統計約百分之八的大學生和在職青年選擇「四不」,即是不戀愛、不結婚、不買房、不生子,統計對象還未包括失業青年。文件呼籲官方應該關注如何通過多方力量,把「四不」現象轉化為「四要」,要戀愛、要結婚、要買房、要生子。
在香港,目前沒有「四不青年」的統計,但正常推測應該為數不少。就算有戀愛、有結婚、有買房、有生子,今時今日的香港也未必留得住這些「大好青年」,因為選擇離開香港移居海外的中產階級絡繹於途,特首承認這三年損失了二十幾萬人才。誠然,政府官員不斷強調「搶人才」,亦於半年間接到逾十萬宗申請(並已批出六成),惟這只是短暫性質的「人才政策」,不能跟長治久安的「人口政策」混為一談。真正的人口政策必須顧及出生率、死亡率、遷移率和社會福利等措施,務求達致維持人口平衡和改善人口結構。
「人才政策」不能取代「人口政策」,特首固然應該構思方法鼓勵生育,同時還須高瞻遠矚制訂全面人口政策,以高質宜居環境留住人心,否則社會發展後繼乏力。
回覆文章

回到「熱點話題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