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人群從何而來?他們一直都在。 】

回覆文章
emily
文章: 19507
註冊時間: 週五 6月 24, 2022 7:01 am

【 人群從何而來?他們一直都在。 】

文章 emily »

【 人群從何而來?他們一直都在。 】

11月最後一個禮拜的周末,人們憤怒起來,將家門的鐵皮拆了,高舉白紙走上街去,在各地高校和烏魯木齊路,人群清清楚楚地喊出曾經掛在四通橋上的「不要核酸要吃飯,不要封控要自由」,甚至出現矛頭直指中央政府的口號。法新社新近報道引述歐洲官員指出,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訪華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時,針對大學生抗議事件說是新冠大流行三年讓中國人民「感到沮喪」。這幾天,事件靜了下來。香港人或對這突如其來並火速冒現蔓延的人潮感到詫異,疑惑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?人群從何而來?

//
小淚(化名)也曾經以為牆內的人大多是小粉紅。他出生、成長於中國,2019年到海外留學,也不打算回國。他形容自己「不太有被收買成功過」,從小就不太相信政府的宣傳。因為沒有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,他甚少看微博,也覺得沒有必要留意牆內言論,「我可能也對那些年輕人有一個刻板印象,會覺得說,他們已經被洗腦了,他們都沒有救了」。

直到今年初,內地爆出鐵鏈女事件,一條抖音直播拍攝徐州一戶八孩家庭時,偶爾拍到八孩的母親被鐵鏈拴住頸部,禁錮在簡陋的土屋。事件在網上引發眾怒,網民和傳媒人追查事件,批評當地政府隱瞞事實,前往當地聲援的網民烏衣被扣查,事件持續發酵,令社會討論中國人口販賣、婦女權益等問題。「大概是2、3月的時候,當你以為這件事情浪潮應該要過去了,但看到沒有過去」,小淚感到驚訝,過去中國出現類似事件時,輿論通常很快就會被壓下,社會也就漸漸淡忘事件,「這一次事件算是持續很久的一件事,即使到現在,還是有很多人在網上一直問,烏衣有沒有出來,她怎麼樣了,鐵鏈女怎麼樣了」。

當牆內人仍在努力的時候,他覺得牆外的自己似乎也要做點什麼,於是開始把他看到的、即將被刪除的微博留言截圖,在instagram保留(@tears_in_rainbow),記錄高牆內的自由靈魂。
//
牆外的信息傳不進來,牆內的聲音也傳不出去。蔣不形容這是「沉默的螺旋」,一邊的聲音不斷被放大,另一邊則一直被打壓,「沉默的螺旋轉過來的時候,大家發現好像有這麼多的人,這些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,當然疫情三年,很多人的想法有改變,但是一直都是存在着,一直都在抗爭着」。蔣不說,「說中國人不會反抗,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中央洗腦。」

蔣不是北京人,2019年到海外留學。「我小時候的互聯網,雖然有牆,但不是那麼不可踰越的,那個牆是很不穩定的,谷歌是可以用的」,北京人茶餘飯後有時也會談起八九民運,他考電影學院面試時也能跟老師討論六四。2011年,他高中時參與了中國的茉莉花活動,也參與過北京的維權運動,聲援維權律師、上訪訪民。他沒有在現場被捕,反而因為在網上跟人談起茉莉花活動,兩天後被警察上門逮捕,攙上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」的罪名。

2021年,他開展了一個藝術項目「在北京尋找『自由』」,呼籲人們在北京街頭上尋找「自由」兩個字,拍照後投稿給他。「確實它肯定有些諷刺,在沒有自由的土地上尋找自由」,更諷刺的是北京還真的有「自由」。投稿中有衛生巾廣告,標榜更薄更「自由」;旅行廣告「自由」行;北京的街頭巷尾貼滿民眾應遵守的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」,包括「自由」和民主。「建國門和復興門這兩個地方,有非常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這可能是20米高的『自由』兩個字。其實你想這件事情真的非常荒謬,我們都知道北京是怎麼樣的地方,但它有一個20米高的自由擺在那裏10年了。」同樣的兩個字出現在微博卻馬上消失。
//
哪怕明天運動就被鎮壓、銷聲匿迹了,蔣不期待民眾心中能種下自由的種子,深思這個國家的其他問題,才能迎來真正的改變,「重要的不是一場示威,示威當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或者比示威更有力,是帶來想法的改變」。小淚留意到更多人開始敢於就以往不敢表達意見的政策和制度發聲,「這是蠻valuable的一件事,就是讓更多人看到說,原來你跟我的想法是類似的,原來我們不孤單。」

==================

【星期日現場:他們的聲音 也值得被聽到 】
全文:https://bit.ly/3VNY2mB

文//朱琳琳
圖//路透社、法新社
編輯//利永倫
製圖//劉子斌

刊今日隨《明報》出版「星期日生活」1037期【 沮喪聲音 】:
https://bit.ly/3iCPNvD

Follow星期日生活ig:
www.instagram.com/sundaymingpao

==================

#星期日生活 #SundayMingpao #白紙 #烏魯木齊路 #不要核酸要吃飯 #不要封控要自由
回覆文章

回到「新聞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