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頁 (共 1 頁)

《移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What to expect when you’re immigrating - Part 10:又一村的風景》

發表於 : 週日 9月 25, 2022 7:17 pm
emily
《移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What to expect when you’re immigrating - Part 10:又一村的風景》
7️⃣ 融入生活期
適應和融入,並不如跑步般有見得到的終點,可以壓線衝過。其實更似人生其他的關鍵時期(Life event),例如失戀、喪親、創業、當新手父母。在經歷的過程中,不斷努力向前行。有時會進兩步、退一步。有時真的疲累要休息一下。一日一日在「不完美」、「唔習慣」中繼續生活;接受、吸收、累積、學習、調整和改變。每人有不同的節奏和步伐。當突然有日回望,或遇到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,或要再搬時,就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出低谷,原來觀念已在不知不覺間轉變,原來已經…
適應:
🔸 不再哭
🔸 重拾生活的節奏
🔸 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/ 可以專注學業
🔸 有朋友圈
🔸 在接受現實(Acceptance)/ 承認自己的不足後,開始累積知識和經驗,衣食住行相對順暢:識煮的菜會越來越多,計巴士到站的時間更準確,不用每次出門也用GPS,穿對衣服,知道那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(或了解當地真的沒有,要自己創造/適應/捨棄)
🔸 能再次以相對自動化的模式過日常生活
🔸 接受很多事仍不理解,但仍可以舒服地生活。
🔸 一個新的舒適圈
至於融入,會視乎處境因人而異,某些(🔹)也很視乎際遇、性格和修為,可能:
🔸 不再和香港的物價比較或事事換算成港幣。
🔸 社交生活圈有多元背景,並非只有香港人。
🔸 輕鬆自在用當地主流語言與人交談。
🔸 你插話/説笑話别人懂笑,沒有烏鴉飛過、沒有「尷尬癌」。別人説粗口,分得出是鬧你或當你「自己人」。
🔸 批評而不會令人反感,反而得到本地人(非香港新移民)附和。(反省問題:其實人在外地生活,得到香港人Like,但與外國客觀事實不符、又惹來當地人反感,真的是對香港人好嗎?海外香港人的功能應是迎合香港人口味,建立孤立的「網絡唐人街」;還是搭橋讓海內外香港人與當地社會接軌?)
🔸 會懂當地常用俚語的意思。
🔸 如果在加拿大,會多了講 “Please” 、“Thank you” 及”Sorry”。
🔸 用當地主流語言發夢(或分不淸用甚麼語言,因可隨時轉換而不會自知)。
🔸 如果駕車,在熟悉的路段如行路般自然。
🔸 對當地風土人情、風俗習慣、禮節、不成文規矩、文化、歷史、地理、氣候、名人、價值觀、人口結構、流行娛樂、相處方式、決策邏輯、政治架構、選舉制度有基本程度的理解。
🔸 有Common Sense,知道Social Norm。知道有甚麼是在原居地可接受,但在外地要非常小心/避忌的。(如在沒有得到准許下,把學校學童照片放在公開網頁。如種族歧視、宗教仇恨言論。)
🔸 比較容易分辨出哪些是主流民意、哪些是小眾意見。(在有自由的國家,分辨不代表要認同。但如果太多大方向也不認同,生活會很辛苦,也很難説是融入。)
🔸 明白甚麼是正常,甚麼是不正常。
🔸 對當地人衡量平貴、富貧有比較準確的掌握。
⭐️ 明白點解(Why),了解移民國事件背後的原因。
🔸 相對中肯知道移民國的優點和缺點,及改變的代價。不會踩到一文不值,但也不是完美的天堂。
🔸 部份睇法、諗法和落地頭幾年很不一樣。
🔸 人生/金錢/物質的價值觀有不同程度的改變。
🔸 某些情況下,能分辨出哪些是非本地人。
🔸 遇到如電影《頭文字D》的場景:「條友真係唔識架喎。」(可以在Netflix 重看)
🔸 身份認同,知道自己是本地人,不是過客。那地方的好與壞,自己也有份。
🔸 有歸屬感,對所在社區有一份人民關懷,樂意回饋社會。
🔸 會保護那地的人和事
🔸 對移民國有一定程度的驕傲。而這份自豪是不需要以踩低香港來建立,因為知背景(Context)完全不同。
🔸 知道某些事並非如表面所見,是有細節要留意。
🔸 仍有好奇心,但非以獵奇、比較、挑骨頭的遊客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。
🔸 見到之前見不到的香港缺點/盲點(這很有可能會是大聲公+移民潮,下一步的挑戰。)
🔸 返香港會不習慣
🔸 返到加拿大屋企才有家的感覺
🔸 因著移民因素、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會減少。大部份面對的困難是無論在香港或外地,只要是人,都要面對的人生起跌。(但不會是完全沒有影響。文化的根、原生家庭的影響仍是會影響好幾代人。)
🔸 「加拿大真係好L靚!」
🔸 「自己社區自己救。」
🔸 講得出:“I am Canadian!”
🔸 「加拿大咁好,唔捨得走。」
🔸 簡單講,即近似移民前對香港的感覺。但眼界及認知是1 + 1 > 2,比移民前擴闊。
🔹 有多元的國際視野
🔹 增加換位思考的能力/同理心 (例如對香港姐姐放下家人、離鄉別井打工,會有更深刻體會。)
🔹 增強解難和應變能力。
🔹 解鎖不同技能
🔹 能再次相信自己對社會人和事的直覺、第六感會帶來正確的答案/解讀。
🔹 對當地時事有觸覺,懂得讀空氣。
🔹 看明白語帶相關、雙重意思、指桑罵槐的內容。懂得分曲直。聽得明黑色幽默、明喻、喑喻,甚至知道典故、來源。
🔹 鬧政府/政策時有point、中對象。
🔹 比較容易分得出哪些是假新聞
🔹 閲讀其他國家苦難時,不單是數字,因真的認識朋友同事是從那國家來。
🔹 部份人可以説沒有香港口音的英語
🔹 因為有比較和衝擊,能分析為何加國人和香港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模式。不單知道有甚麼不同,也知道為什麼不同。
🔹 亦因為這份理解,明白如果把所有新移民「看不順眼」的東西都強行改變,甚至熱水煮蛙,原本吸引人移民、安居的因素亦可能不復存在,亦會引發世界性的蝴蝶效應。
🔹 了解「文化冰山」的底部。甚至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人也睇不清楚,在潛意識的部份。
🔹 經過時間的沉澱,有之前沒有的新想法。
🔹 在兩地文化中找到平衡。移民前的知識能⭐️恰到地⭐️與本地的環境接軌,集各國大成。
🔹 離開溫室,更容易學懂獨立、堅持、尊重等人生功課。也珍惜很多事不是理所當然的。
🔹 見識過世界有多大、天外有天、人上有人,會更謙卑。(但不自卑)
🔹 比留在原居地有更高的成就
(補充一點:其實任何地方,也有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,但也不能融入當地社會的例子。外來人或移民後裔可以比土生人更本地人。所以重點不是外在條件,更重要的是心態、行動力和融入的決心。尤其加拿大是移民國家,對外來移民相對包容。肯主動問人及尊重他人是重點,)
越能夠融入移民國的社會,之前第一篇提過的好處,出現的機率會越高:
🔸 有轉工的本錢,擴闊就業機會
🔸 更好的工資福利或找到生意機遇
🔸 享受當地生活,不會經常回望過去或兩頭唔到岸。
🔸 和孩子共同成長,理解孩子的出發點。
🔸 一家齊齊整整
🔸 與移民國理念融合,可以互相借箭。能與非香港人講香港的故事。成為神隊友
—————
今次移民潮,有人走得很急,有人從沒外國生活經驗,有人幻想得過份美好……。事實是每個地方也會有好,有唔好。當過了蜜月期(或根本沒有蜜月期),要正面面對這些「唔好」(Reality check),再加上剛移民仍有很多事情未了解,有些問題是就算資料搜集再足夠都只能隨機應變,也有大量生活技能需要學習;移民的衝擊,對某些人確是可以很大。過程中有人會懷疑、後悔、抱怨、放棄、或再逃避。適應後,也要時間去融入。
移民不是神仙棒可以把所有問題變走。移民是否easy way out,很在乎人、很在乎心態,有很多因素。如果只是為了逃避現實,一定是會失望。在平行時空有另一個現實,有些問題確是沒有了,但又有一個個是留在原居地不需要面對的關卡要跨過:
移居,要的簽證、錢和機票只是入場卷。只是身體地理上移動。
適應,要彈性、耐力和智慧,還要處理各樣的情緒。養兒方知父母恩,離家才知思鄉真。就算有堅離地的資產,可以過堅離地的生活,也是會想家、想朋友。何況世上大部份人,也是地球人。
移民,要政策、資格和文件的配合。移民門檻降低,但生活的門檻沒有降低過。
融入,要走出舒適圈、練歷、時間和沉澱。
加上人生,本身就有很多的變數。
成長,本來就有喜有悲。
移身,也要移心。文化融入,其實相比照單執藥的移居/移民困難。Deprogram、Un-learn,再re-learn,是融入的必經階段。人有限制,只能一層一層去學(Learn it by layers),不能囫圇吞棗。唔識,就去學。唔明,就去問點解。放慢腳步。自己先找資料,不明白去問當地人。
如果決定移民,立志好好生活和貢獻當地社會。避免過度聚焦在困難、比較、不同的方面,自己拖自己後腿。有試過頭向後望去跑400米,還要跨欄嗎?嘗試有意識改變自己,用正面的態度面對,花精力在解決問題上。放眼將來自己想在哪裡生活、過怎樣的生活,為那個目標努力、為那個理想投資。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面對困難、「唔順眼」時,去數算自己的得著,那個地方給你的好處。台灣有台灣的好,英國有英國的好,澳洲有澳洲的好。以加拿大為例:有各國美食、好山好水、民主法治、學術/言論/宗教/集會/新聞/思想自由、不會事事政見先行、尊重科學的精神、多元文化共融、司法獨立、文明講理、有道德底線、資產保障、人權公平、廉潔自律、真問責制、不會把人民當白痴、可以鬧政府、以選票説話的權利、人身安全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、家庭友善的職場、人情味、不會隨便飄移的紅線、可以專心努力向上游的環境… 也是加拿大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。
而要使這些好處成立,是有原因和代價。是錢幣的兩面,不能輸打贏要。有得也有失。
(香港也不是世外桃源。問有去過香港的加拿大人,他們也有覺得香港唔好的地方。)
在理解的過程中,也請尊重和嘗試欣賞當地人為那地方的付出和貢獻;更理想是把那地方真的當自己屋企去生活。BE KIND。
🇨🇦 當地人沒有在經濟低迷時為錢逃跑。
🇨🇦 有困難時社區鄰里會互相幫助。
🇨🇦 有不同義工參與社會事務。(每次你覺得其他人懶散,可以去問問他家中有沒有工人姐姐、有沒有做其他不收錢的工作、有沒有搞一些凝聚其他人的活動。)
🇨🇦 沒有政治冷感,花時間去理解、花精神去爭辯。自己政府自己管。自己的因、有自己的果。
🇨🇦 修橋鋪路、建機場/學校/公園/醫院/社區中心、免費醫療… 也是靠當地人納税。
🇨🇦 自己不方便,也會為環保出一分力,接受罷工是人權社會重要的一環,接受員工也有放假、享天倫之樂的權利。
🇨🇦 接受高税均富加上清廉是尊重人權、減少貧富懸殊,從而減少社會階層對立,從而減少社會動盪的重要一環。不需隔代走難,才能在家族及社會層面累積經驗、知識、人材和財富。Time is investor’s best friend.
🇨🇦 人人工作也有辛苦時,甚至有些職業有生命危險,但都盡力服務社會不同階層的人。
🇨🇦 就算意見不合,也因尊重言論自由而盡量包容。
做很多以香港標準,很「蝕底」的事。
如果有人只是要拿著數、坐順風車、坐享其成,又態度囂張,不肯付代價,不肯調整心態。香港人移民要加拿大人改變。圓了置業夢、孩子快樂有獨立思考、得到言論自由、可以遊行示威、為香港發聲、甚至拿到PR,卻又不斷狂踩那個地方。本地人拋出橄欖枝卻被抹黑、攻擊、佔便宜。開一扇逃生門,放一隻救生艇,卻不停中槍。矛盾、不滿、張力自然會增加。究竟是當地人,還是香港人的問題?究竟香港人是為了Like數、View數移民,還是真的為了自己和孩子有更好的未來?
由香港出境人數、良民證簽發量、教師招聘廣告、學生退學潮、選民登記人數… 都反映出香港移民潮是客觀事實。如其左閃右避,不如積極面對,互相幫忙去渡過。世界各地本身已有很多移民多年的本地人,香港新移民並非單打獨鬥、由零開始。主動走出舒適圈、接觸圍爐圈以外的人和事,保持開放求真的態度。堅持香港人「打不死」的精神、「開紅海」的高質,找回夏慤道的人性光輝。不要以為沒有用,人在做、天在看。滴水穿石,自創價值。
正如看完育嬰書,也不會包生仔。真正的移民生活如何,當然是人人不同。十萬人就有十萬種(性格 X 背景 X 際遇)的組合。有人移民後事業有成,兒孫滿堂,幸福快樂;也確實有一殼眼淚的故事。
無論結果如何,也希望大家也能學到功課、有所得著,在世界各地留下餘香。
移民最後是怎麼一回事,
結果,由你去書寫。
「莫笑農家臘酒渾,
豐年留客足雞豚。
山重水復疑無路,
柳暗花明又一村。」
陸游《遊山西村》
#移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
#Part10
#系列完
#移民
#移民加拿大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Facebook👇🏻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pgMapleC9/
IG👇🏻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winnipeg_maple_c9/
YouTube👇🏻
https://youtube.com/channel/UCwW1g5VThAUmNS2hDEKNYmA
支持寫作時間心力,詳情見主目錄👇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