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頁 (共 1 頁)

【如水專題:《第二屆香港峰會——溝通困境、身分認同、路線抉擇》之三】

發表於 : 週四 11月 09, 2023 4:55 am
emily
【懸浮的「共同體」】
【如水專題:《第二屆香港峰會——溝通困境、身分認同、路線抉擇》之三】

Anna Kwok

每當香港社群面臨動盪,外部剌激將各人的情感一下由潛意識推至顯意識時,一些人會以「共同體」嘗試表達一種對家園、根、人的羈絆,及大家為一體的訴求。縱使當時的我們無法找到匹配的語言,清楚詮譯在空氣中懸浮的「共同體」,但人與人之間彷彿有種超越物理性的理解,在這三個字間找到無法言明的內聚力。
而過去一年,當大家距離運動的爆發情緒愈遠,且大家已經在各自的居住地中學習、接納、練習在新框架下生活,亦接受不一樣的政治、文化、生活衝撃,我們發現,以往大家虔誠地信奉的「共同體」似乎愈發模糊。有時看到社群間的爭論,發現不同地區的香港人、不同時期離港的香港人,對現行行動方法及香港未來的想像,有著愈大的分歧。在面向下一步時,每個人的不同方向、主張、準則,是代表了這個「共同體」的崩解嗎?當時的「共同體」在過去四年間如何一直變化?還是「共同體」分身成幾個分靈體在不同地域、時空存在?而這個「共同體」在過去四年有甚麼程度的轉變?甚至有人會驚訝,當 2019 年或以前認識的人在 2023 年再聚時,對方與自己的印象為甚麼有著某種跳調的出入?
我們都有屬於一個「共同體」的人性需要,但我們忘記「共同體」由無數的「我」組成,而中間的每個「我」可以存在本質上的差異。那麼,這個有關「香港人」的「共同體」實際上具有甚麼準則?存在門檻嗎?社群一直在想像的「共同體」,實際上又包括甚麼人?
當香港人社群的實際面貌落得曖昧時,我們須面對現實挑戰。首先,社群難以參透當前能夠操作的現實資本,如同瞎子摸象般,難以制定反映與貼近現實的藍本及計畫。透視這些現實資本的指標有很多,例如港人有的政治資源、文化凝聚力、社會資本,以至受人數影響的居住地政治實踐空間、由不同行業交織而成的現行制度力量分布,甚至是由當地港人平均年齡而推演出他們的時間本錢等。對這些現實資本的資訊不足,變革者、組織者、參與者便難以擬定及決定作為「個體」的行動與路向。同時,「群體」對形勢研判的資訊差別愈大,在討論時要先闡明與克服的不同前提(premise)便更多,群體則更難存在公因數。
以上提出了幾個瞭解當前「共同體」的指標,而這些指標亦能無限加疊為 non-exhaustive list,但做政治社群建構的過程中,我們希望可以得到的資訊,比起純粹現實資本及這些硬性數據還要多,更重要的,是理解個體的意志。意志是一樣很難在個體上收集的資訊,有時個體都不清楚自己當刻意志為何,更遑論集體意志。但是,我們可以透過嘗試理解一個人對自己身分的認知,大約推斷其政治經歷、當刻心境和未來路徑。
所以我們在 Hong Kong Summit 期間收集了與會者對自己身分認同的看法,再邀請他們分享自己信奉的變革路線(theory of change),從而幫助在場的大家共同勾勒,我們所在的社群究竟是有甚麼的實際面貌,而大家在這個社群中又應該如何因應現實,決策現在與未來的方向。
(待續)
第一節:https://shorturl.at/zDSX3
第二節:https://shorturl.at/dfsLP
全文請看:https://flowhongkong.net/flow1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