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頁 (共 1 頁)

【杜耀明評論】「愛國者」壟斷區選 投票率必創新低

發表於 : 週五 11月 24, 2023 6:57 am
emily
https://www.rfa.org/cantonese/commentar ... 85525.html

儘管特區領導班子近期大肆宣傳區議會選舉,但投票率大有可能創出新低,甚至不及上次的三分之一,而當局的束手無策,盡顯其無法帶動民情的苦衷和尷尬。

當局徒勞無功其實早已注定。一個95%議席由直選產生的民意機構(其餘由鄉委會主席出任),如今變成官方直接間接委任的官意組織,首先就是民主底氣先天不足。新安排下,470個議席,除了179個由官方直接委任,還有176個由官方委任的三個地方委員會(地委會)成員推選產生,剩下88個直選議席,數量不但少,參選人也先要取得三位地委會成員支持,才符合資格。從制度格局看,政府是造王者,決定大局,對結果大可安枕無憂。不過,一個開放程度少、參與門檻高的選舉,又怎可以期望被排斥在外的反對黨派及支持者都踴躍參與呢?

從制度操作看,當局本可懷柔一點,恩准有限量的反對派入閘參選,以粉飾櫥窗,一面保留「一定程度的」選舉競爭,同時淡化官方直接間接委任的制度本質。然而,最後不但民主派代表吃閉門羹,所謂中間派同樣不得其門而入,候選人盡是「愛國者」。除非政府假定,絕大多數選民支持「愛國者」,否則的話,政府如何得到樂觀的結論,認定只有清一色「愛國」候選人的選舉,仍可以得到多數選民的支持而參與投票呢?

誰都記得,支持「愛國」候選人只佔少數。2019年區議會選舉,投票率超過七成,其中接近六成選民支持民主派及本土派,另外一成人支持中間派。換言之,七成投票人今年投票的話,再沒有他們想支持的候選人。除非政府有調查數據指出,這七成人已經改變政治取向,或者在沒有選擇下,他們會改投「愛國者」一票,否則呼籲他們投票,與呼籲他們投廢票有何分別?

再者,四年前敗選的「愛國」人士捲土重來,過去的對手已經無法參選,大有機會敗部復活,但也彰顯新制度的特殊效果。據《光傳媒》報道,177名上次敗選者再次參選,包括參加地區委員會間接選舉者105人(佔候選人46%),直接選舉者72人(42%)。換言之,在全港44個直選區,平均而言,都有上屆敗選者的身影,政府呼籲大家投票,上屆七成投票者人,選擇只局限於這批他們曾經放棄的「愛國者」,或者另一些大同小異的候選人之間。高調催票,豈非等同煽動,令人厭惡這個制度以至政府?

政府明知不可為,甚至帶來反效果,也要勉力為之,因為推高投票率十分重要,可替信譽先天不足的新體制灌入新政治能量,以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,也可視為公投,高投票率即可反映香港已經「由亂入治,由治及興」。

不過,特區高層官員莫名其妙的解說,並無能力說服市民投票。例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早前表示,投票率低源於社會和諧。由此推論,不投票是良政善治之果,推到極端,甚至不投票才是正路。又如政務司長陳國基,他強調不應該由於沒有反對派候選人而不投票,表面上鼓勵投票,但他又認為投票的正確心態,是要選出自己心儀的議員。不過,若他尊重市民心儀的議員是全港一個也沒有的反對派代表,也該表明尊重他們無票可投的決定。那麼他是否呼籲大家不去投票?他又說,投票率越高,越反映市民明白投票的意義,或可拉高親政府群組的參與,但又難保不會引來反對者的不合作運動,形成投票者和反對投票者的較量?

對於擔當關鍵角色的三個地方委員會,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衛認為,它們長期扎根地區,政府信任他們,因此也希望市民信任他們,支持今次選舉。不過,這些官方機構是否值得信任,取決於是否向市民問責。眼下的三會,由政府委任,今年上半年出席率平均不到八成半(83%),更有109位委員缺席所有會議,是否值得信任,大家自行判斷。

更何況,關鍵不在於政府是否信任他們,更在於市民是否信任政府。細看最新民意調查發現,特首及三位司長的評分者不及格,市民對特區政府不信任(34%)比信任(28.2%)的比例還高,要香港人信任三會,又從何說起呢?

可見,七成人找不到投票動機。樂觀估計,選舉氣氛即使有如上次般熱烈(投票率70%),全港有七成「愛國」選民(佔三成)投票,投票率也僅僅超過兩成。這樣就不難理解,政府近日擺出老闆對下屬的強勢,要求公務員都要投票,以示支持政府施政了。

(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,並不代表本台立場。)